重症下肢缺血(CLI)是一种常见症状。在我国造成下肢缺血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糖尿病足等。由于对全身情况和血管条件的限制,动脉旁路手术和血管腔内成形术(球囊扩张、支架植入)仅适用于部分有条件的患者。对于不适合上述治疗及上述治疗效果不佳或术后复发者,尤其是糖尿病下肢缺血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缺乏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病变多累及下肢远端小动脉,部分患者还面临截肢的危险,甚至危及生命。血管重建是治疗重症下肢缺血的最佳方案,但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全身情况选择。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血管腔内治疗、手术治疗等。近年来,干细胞移植治疗外周血管病变及闭塞性脉管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尤其是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TMSC),能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促血管生成作用,并且在体内来源充足,使其应用广泛,为难治性重症下肢缺血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R; @% t: N6 x$ l
本研究选取了15例重症下肢缺血患者,缺血时间大于6个月,其中闭塞性脉管炎(TAO)12例,糖尿病足3例。患者按Rutherford分期法分为Ⅱ-4、Ⅲ-5或Ⅲ-6级,有静息痛或缺血溃疡坏死,且不适合PCI或旁路移植手术。
研究者采集患者腹部脂肪,培养成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第三代细胞)。脊髓麻醉后,将总量3×108个ATMSC(每管注射器含0.5ml,5×106个ATMSC)分60个位点,通过肌肉注射至患者下肢病变部位。治疗后第7天、第1、3、6月进行疗效评价。主要疗效指标包括不良反应及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评估侧枝循环建立,次要疗效指标为最远步行距离、跛行距离、皮温变化、踝肱指数(ABI)和Wong-Baker表情疼痛评分。
经过治疗,未发现NCI 2级以上严重不良反应。6个月后,除3例患者外,Wong-Baker表情疼痛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如图一)。5例患者跛行距离也有明显改善(其余因截肢或溃疡性病变无法检测),其中2例患者跛行距离和最远步行距离较治疗前提高10倍。由于踝肱指数(ABI)主要取决于大动脉压力,而ATMSC主要生成细小的侧枝血管,故ABI无明显变化。* S$ S- @3 { b0 h& D% m; I: I
研究者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分析皮温变化,并将改善分为+1、+2、+3级,发现治疗后皮肤温度有明显改善(如图二)。
影像学方面,ATMSC治疗后6个月,DSA示在膝关节、胫骨上、下端可明显观察到侧枝循环形成(如图三)。其中2例糖尿病足患者和8例TAO患者至少提升1个等级(+1级:少许新生侧支血管,+2级:中量新生侧支血管,+3级:丰富新生侧支血管)